天柱腳下,三祖寺旁,有一個山谷流泉文化園,也曾名稱石牛古洞。園內(nèi)最負(fù)盛名的就是摩崖石刻,從古至今,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寶,其中不乏名滿天下的大家,而這里竟然還有眉山先賢蘇東坡一首刻在石頭上的詩:“先生仙去幾經(jīng)年,流水青山不改遷。拂拭懸崖觀古字,塵心病眼兩醒然?!币灿涊d,蘇東坡在《與李惟熙帖》中說道,“平生愛舒州(潛山古州制)風(fēng)土,欲卜居為終老之計”。
嘉祐六年,蘇軾應(yīng)中制科考試,授大理評事、簽書鳳翔府判官。治平二年,蘇洵病逝,蘇軾、蘇轍兄弟扶柩還鄉(xiāng),守孝三年。三年之后,蘇軾還朝,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,包括恩師歐陽修在內(nèi),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,被迫離京。蘇軾向皇上提出新法的弊病,惹怒王安石,于是蘇軾自請離京,元豐二年,四十三歲的蘇軾調(diào)任湖州知州。后因“ 烏臺詩案”,差點被殺。而后從輕發(fā)落,貶為黃團練副使。在黃州期間,蘇軾早已心灰意冷,卻仍曠達(dá)灑脫,寫下了無數(shù)名篇。而后宋哲宗即位,他短暫的東山再起,卻還是因為無法阿諛奉承,既不能溶于新黨,也無法見諒于舊黨,因此蘇軾再次申請外調(diào)。先任杭州知州,后至惠州,最后竟被貶到流放僅次于滿門抄斬低一等罪行的儋州。在再一次的調(diào)任途中,他最終卒于歸途,享年六十五歲。
蘇軾一生游歷過許多名山大川,曾風(fēng)聞天柱山的秀美。熙寧十年(1077年),寺丞王仲素致仕提舉靈仙觀。蘇軾在給王的贈詩中表達(dá)了對潛山的向往,“年來四十發(fā)蒼蒼,始欲求方救憔悴。他年若訪潛山居,慎無逃人改名字?!?/p>
元祐八年(1093年),東坡終于來到潛山縣,邂逅老朋友張商英和蘇子平。他們一同游覽了天柱山。事后,他寫下了《靈仙觀》等詩。在《游潛山敘記蘇子平》詩中寫道:“少年相別老相逢,月滿潛山照肺胸。恩錄破除仙錄在,世緣消滅道緣濃?!贝藭r的蘇軾飽經(jīng)人世滄桑,心生對道家仙山天柱山的流連之情。第二年,他抱屈恨逝世常州,舒州卜居夢終究未得實現(xiàn)。然而,富有情感善于理解的舒州人,卻已代代把他當(dāng)做尊敬的前輩鄉(xiāng)親銘記在心